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爬坡岁月 > 第13章 陌路姐弟

第13章 陌路姐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素珍吓坏了,让三货背起加枝,一路小跑前往白沙铺卫生院。

医生给加枝打了针,开了药,就让他们回家,说是到了晚上就会好些的。

回家后,素珍严格遵照医嘱给女儿喂药,又煮了绿豆稀饭,喂给她吃。可加枝吃过药和绿豆稀饭之后,不仅没有退烧,还开始呕吐,把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吐了出来。她仍然昏迷不醒,不时胡言乱语。天将黑的时候,可怜的加枝浑身抽搐起来,口吐白沫,颈部和背部僵硬,头向后仰,整个身体向背后弯曲得像一张弓。呼吸有时急促,有时细微,几乎感觉不到脉博。

素珍以为女儿死了,痛不欲生地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引来了左邻右舍的乡亲。大家劝素珍赶紧送孩子去医院。

“白沙铺卫生院肯定不行,这个钟点儿医生都下班了。就算有医生值班,水平也不怎么样。像这种大病根本就看不了,最好还是去孝天城或者花园镇的大医院。”有人建议。

白素珍觉得有道理。

她赶紧从摇篮上取下竹筐,铺了床小被子里面,让加枝躺在竹筐里。再用一根粗绳子系住竹筐,找出家里的扁担,和三货抬起竹筐就往陆家山火车站跑。

夜色中的江汉平原是如此安宁和静谧,可奔走于江汉平原田间小路上的素珍姐弟俩,又是那样的心急如焚。路凹凸不平,还有数不尽的沟沟坎坎,姐弟俩相互提醒,互相鼓励,以最快的速度向十二里外的陆家山火车站奋力前行。

虽然没怎么讲话,素珍的脑子却一刻也没闲着。好好的,加枝怎么就病了呢?女儿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她会不会是被吓着了?

前段日子,夜深人静的时候,素珍常会听到门外和窗前有可疑的脚步声,甚至发现有人爬上她家的房顶,扒开屋瓦,用手电筒往她和加枝睡觉的房间里面照,吓得她躲在墙角,浑身瑟瑟发抖。素珍大着胆子叫骂,外面就传来男人□□的笑声和口哨声。

为人怎么这么难啊!

要是加枝有个三长两短,素珍也不想活下去了。可是,如果没有了她和加枝,三货怎么办?素珍想起这些,泪水汹涌地冲出眼眶,在脸颊上静静地流淌。

晚风习习。身边的澴河流水淙淙。附近的乡村鸡鸣犬吠。

到达陆家山火车站时,姐弟俩的衣服全部被汗水浸湿,落汤鸡一般。他们把加枝放在候车室门口,前往问询处打听。

工作人员回答说,南下去孝天城的火车刚刚开走。

“北上去花园镇的火车呢?”白素珍焦急地问。

“今天没有了。所有在这儿停的慢车,都得等到明天。”

听到这里,素珍和三货几乎同时哭了起来。

值班民警和火车站工作人员围了过来。问明情况,看过竹筐里奄奄一息的加枝,大家都摇头叹息,表示无能为力。如果等到明天,加枝肯定没希望了。说不定,晚上就可能咽气。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将永远告别这个美好的世界。

生命这般脆弱,现实如此残酷,真的叫人难以接受!

“沿铁路往北走一两里路,有家铁路职工医院。你们可以去那儿看一看。”情急中的值班民警突然想到了这条路,“反正找不到其他的办法,不如死马当成活马医。”

绝望中的白素珍如同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她马上拉起流鼻涕抹泪的三货,抬起加枝就走上了铁道,向北去找寻铁路职工医院。

那是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医院。严格地讲,只能算一个小诊所。医院虽小,却住满了病人。病房床位一个不剩,医院门口还临时搭起了几个帐篷。病人几乎全部是小孩子,得的都是流行性脑膜炎。

医生检查了一下加枝的病情,初步诊断为流行性脑膜炎。并且说,这种病目前在很多地方肆虐,已经有成千上万的老人和儿童被它夺去生命。医生坦言,没有哪家医院有十足的把握治好这种病。他们这里收治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没有抢救过来。鉴于加枝病情危重,他们建议还是去大医院。

白素珍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哭着哀求医生救救她的女儿。并且保证,出了任何问题,都不会找医院的麻烦。

医生见此,也不好说什么,救死扶伤是他们的职责。既然患者家属如此恳切,他们也不可能将病人拒之门外。他们按规定出示《病人亲属承诺书》,要求白素珍在上面签字,按手印。

签订了“生死文书”,加枝才被送到医院大门口的帐篷里。医生让他们把加枝抬到木板床上,先做皮试,然后开始打吊针,源源不断地滴注青霉素和氯霉素。

第二天凌晨四点钟,一直昏迷的加枝居然醒过来了。

接着输了一天液,加枝的烧也退了,体温趋于正常。

医生嘱咐,要让孩子多喝水,可以喂些西瓜汁和罐头。

白素珍一丝不苟地照办。她和三货轮流守护着加枝,熬过了漫长的三天三夜。

加枝终于活过来了。在她闯过“鬼门关”的同时,有两个小病友不幸夭折,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据医生讲,脑膜炎可引起脑膜粘连和大脑实质性损害,将来有可能出现后遗症。诸如颅神经麻痹、失明、听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及智力减退这些毛病。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病症在加枝身上并没有发生,或者说,表现得不是特别明显。她的听力、视力、嗅觉、灵敏度、智力都比较正常,中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白热化的高考竞争中,她还以部队子弟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白素珍和老马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女孩。这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和见证——小女儿马颖。生下马颖后,白素珍就没有上班了。在家里相夫教子,担当五个孩子的妈妈,其艰难可想而知。

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有老马的工资。靠那几十块钱,肯定养不活这么大一家子。素珍于是在自家小院子里种菜和养鸡,做到大部分蔬菜和鸡蛋不用掏钱到市场上去买。即使上街买东西,她也总是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她从来不在农贸市场刚开集时去凑热闹,而要等到快散集的时候,再去购买那些最后的剩货。她抓住农民急于回家的心理,提出“扫篮儿”或者“包圆儿”的要求,价格自然要比刚开集时便宜许多。

安排一家人衣食住行,照顾一家人吃喝拉撒,已经够白素珍操心的了。她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和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努力做到不偏不倚。毕竟,家里的五个孩子是组合到一块儿的。马杰、马红、马军非她亲生,但同父同母。马颖是她亲生,又与前面三个小孩同父异母。加枝与马颖同母异父,与前面三个小孩既不同父,也不同母。血缘关系如此错综复杂,导致家庭矛盾重重。经济上又那么拮据,真的太难为她了!

在这种情况下,加枝能够健康长大,并且考上重点大学。按说,她应该对妈妈充满感激,从内心里无比尊敬自己的母亲。可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加枝对白素珍充满了怨恨。

加枝在大学里读的是农学系。虽然班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天之骄子,她还是以干练的办事作风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被推选为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她学业优异,业余时间还负责系学生会会刊编辑工作。她写过不少诗歌,发表在学校墙报和学生会会刊上,并多次在北京农业大学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虽说脑膜炎没有留下后遗症,但对加枝的健康状况多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后,她经常头疼头晕,晚上失眠,而且一直贫血——血色素最低时不足七克。

这里摘取她在学校里的一段日记:“中午,躺在床上刚刚进入迷糊状态,似乎是睡着了。一阵头疼,整个脑袋像是被很多东西挤压着。就这样,我醒了。忍着剧痛躺了一会儿,背起书包向图书馆走去。路上,只觉得头重脚轻,浑身酸软无力。没有办法,只得绕道去学校医务室。校医给我开了药,嘱咐我注意休息。可是,马上就要期末考试,同学们都在专心复习,我怎么能够休息呢?我向医生要了一杯开水,吞下几粒药丸,还是坚持去图书馆。走了五分钟的样子,眼睛突然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再次睁开眼睛,我已经躺在自己的床上,床边坐着同班的几个女生。她们说我已经昏迷了好几个钟头。班主任正在与我家里联系,准备让我回家休息一段时间。但考试怎么办?我真想放声大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啊……”

加枝一直把小时候患脑膜炎和长大后身体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妈妈对她照顾不周,认为白素珍没有尽到一个当母亲的责任。

在白沙铺的情况这里就不赘述了。

她说跟着母亲去宜昌之后,经常放学回家见不到妈妈。没地方吃饭,没地方睡觉,不得不时常去麻烦老师和同学。

那时她就质问过白素珍:“既然你没有能力照顾我,为什么一定要把我带在身边?我在王李村生活得好好的,有奶奶照顾,有加根陪伴,那三年我没有得过一次病。脾气不好的父亲,也从来没有打过我……”

话还没有说完,白素珍就歇斯底里的怒骂起来,对她劈头盖脸地一阵暴打。

以“拖油瓶”身份来到马家,每逢她与马杰、马红、马军产生矛盾的时候,白素珍总是压制她,打骂她,偏袒马家的三个孩子。

加枝认为,白素珍是以牺牲自己亲生女儿为代价,彰显她当后妈的崇高,塑造贤妻良母形象。上大学之后,她与白素珍之间的矛盾,则主要集中在生活费的支出上。

白素珍总认为加枝花钱如流水,向家里伸手要得太多了。责备她完全不考虑家里的实际困难,不顾父母的死活,在外面打肿脸、充胖子,与同学比排场、讲阔气。

事实上,加枝在大学里还是相当节俭的。

生活在北京的高等学府,正值爱美讲漂亮的花季之年,她也是够寒酸的。同班同宿舍的女生中,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还是零七八碎的花销,她都是最差的,可这些道理,她没办法对妈妈讲。

白素珍也根本听不进去,反而理直气壮地问她:“同样是在外面读书,你一个月的花销,比加根一年的花销还多。这怎么解释?”

这倒是实情。

王加根在孝北县师范学校读书时,伙食费学校全包,手里只需要少量的零花钱。他又节俭,穿戴不讲究,更没有吃零食的习惯。

妈妈提出每月给他五元钱零花,被他婉言谢绝了。

白素珍于是动不动就拿加根作例子,责备加枝大手大脚。

加枝在母亲的唠叨和训斥中受了不少委屈,而受委屈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她弟加根的“高姿态”。

可加根也有他的苦衷啊!

家庭关系那么复杂,他不愿意过多地给母亲添麻烦。他担心因为母亲对自己太好,导致她和老马之间产生矛盾,更不愿意激起马家几个孩子的反感。他哪里会想到,自己顾此失彼,反而得罪了同胞姐姐呢?无意中与加枝之间产生了隔阂。

一直到八月中旬,加枝才从北京回到洒河桥的家里。

她特意买了一本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编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送给加根,说这本书对即将为人师表的弟弟肯定会有所帮助。

谈到恋爱问题,加枝开玩笑说,弟弟有超前意识,比她还要“先进”。不过,她对方红梅颇有好感。建议加根,如果两人情投意合,交个朋友也未尝不可。

姐姐简短的表态,让加根感到很温暖,也很感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