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梦文库

繁体版 简体版
甜梦文库 > 爬坡岁月 > 第25章 对调

第25章 对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人家操劳忙碌了一辈子,本应该有幸福的晚年啊!可是,并没有人真心地爱她。白素珍和王厚义愿意扶养她,实际上是惦记她的房产。她把加根看成唯一的亲人和依靠,把仅存的一点儿温情给孙儿,但加根因为忙工作、忙事业、忙爱情,记起老人家的时间并不多,半年都没有回家看一眼。

想起这一点,王加根就骂自己不是人,是猪狗都不如的畜生。他下定决心,这次回家一定要多陪陪奶奶。给奶奶做点儿好吃的,与奶奶多聊聊天。由于耳聋,与奶奶说话得费很大的劲,平常难得有人与她拉家常。加根告诫自己,要耐心,多陪奶奶说说话,多告诉她一些外面的事情。

每次回到王李村,王加根就感到特别压抑。

家里脏乱差的环境让他觉得恶心。各种农具家什随意乱丢,坛坛罐罐到处都是。屋顶和墙面结满蛛网、落满扬尘。桌椅板凳、地面和门口的石礅上,随处可见鸡屎、鸽子屎、燕子屎和老鼠屎。卧房里则散发出霉烂、化肥、农药、屎臭、尿臊混合在一起的气味。再加上小孩儿扯起嗓子满脸通红地哭号,吵得人心烦意乱。

出门转转,村子里也没什么变化。拆了几栋旧房子,做了几栋新房子。认识的乡亲越发老了,小孩子一个个长大。新近嫁来的媳妇,他都不认识。门口塘的堤坝重新修整过。池塘边那个早已废弃不用的石碾子还在,巨大的碾磙子常年累月趴在碾盘上不动。

一群小孩儿围着碾盘转圈儿,手里拿着石块、砖头或瓦片,沿着碾盘四周凸起的边沿滑动,口里还“呜呜呜”“突突突”地模仿着汽车或者拖拉机跑动的声音。

这游戏王加根小时候也玩过,现在见到,觉得特别亲切。

转到皮匠三爷家门前,老俩口非常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让座。

王加根赶紧把特意买的纸烟拿出来,敬烟。

相邻几家的老头儿老太太看见加根,也都凑过来,搭腔拉话。

王加根逐一把纸烟散给他们。

交谈中,加根得知有几个小学同学或初中同学死了。这让他感到很吃惊。同村绰号为黑货的小伙伴去宜昌打工,在葛洲坝建设工地上失足,掉进几十米深的坑里摔死了。村主任的儿子涉嫌□□,在“严打”中枪毙了。邻村李家岗的一个同学,应征飞行员,初试和复试均已通过,最后环节被淘汰。因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感觉在亲朋好友面前没面子,悬梁自尽了。

“二瘌痢在广州被公安局抓了!你听说过没有?”皮匠三爷神秘兮兮地问加根。

王加根惊讶地摇摇头,问:“他犯了什么事?”

“好像是偷东西,也有人说是卖假货坑蒙拐骗。他这小混蛋向来不正搞,进号子是迟早的事情。”皮匠三爷说话如哲学家一般,“他爸妈现在后悔了,说当初不该送他去广州学开汽车,应该让他把中学读完。现在讲这些还有什么用?悔之晚矣!”

有人不认同皮匠三爷的观点:“读书考不上学还不是瞎的?王李村这么多年也就加根考取了。考不上大专中专,上完中学还是回家种田,种田能有什么出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还卖不出去。您老没有听说吗?到粮店卖稻谷要指标,凭票卖。妈的,粮食卖给国家还要凭票证,成了狗屎!”

……

吃晚饭的时候,王厚义和胡月娥也说起了他们的烦心事。

前不久,他们往自家责任田里车水,要从别人家责任田里经过。别人死活不借道儿,说是把田里的肥泥巴冲走了,影响稻谷的收成。两家因此大闹了一场,差点儿打起来。

目前,还面临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早稻快成熟了,收割完早稻,就要犁田,准备插晚稻秧。恰在这个时候,几家共用的耕牛受伤了。这头牛是分田到户时分给王厚义、皮匠三爷和本家二爹三家共有的。前天,本家叔叔用牛犁田时,牛脚掌被锋利的耙齿扎了。伤口有两三寸深,牛的整条后腿都肿了。昨天请兽医来看过,说牛伤最少得一个月才能治愈。这一个月,断不可勉强使用。

“明知道牛已经受伤,他还让牛犁了几个小时的田。你说他的心狠不狠?”胡月娥愤愤不平地抨击本家叔叔,“现在搞得好,三家都用不成。皮匠三爷昨天找本家二爹扯皮,骂他们家狼心狗肺。两家大吵大闹,讲了一口。但吵闹又有什么用呢?又不能把牛的伤吵好。皮匠三爷只好去找亲家借牛,本家二爹也去找亲戚借牛了。只有我们家,到现在还没有着落。”

这些事情王加根爱莫能助。当今农村,牛有时比人还要金贵。

吃过晚饭,王厚义搬起竹床,到屋侧边的风口子那儿乘凉。

胡月娥抱着加花,牵着加叶紧随其后。

加根则把家里的竹躺椅搬到门口,一个人坐在那儿。

奶奶可能因为白天太累,已经睡下了。

王加根靠在躺椅上,望着满天繁星和弯弯的月牙儿发呆。四周不时传来蟋蟀鸣叫和青蛙鼓噪声,盛夏的夜晚显得更加寂静。煞风景的是,不时有蚊子飞来飞去,甚至落在他身上叮咬。他烦躁地朝疼痛处打了一巴掌,而蚊子却提前飞走了。正在他对讨厌的蚊子感到无奈的时候,黑暗的屋子里走出一个颤巍巍的身影。

那身影缓慢挪动,忽高忽低,如同在探路,慢腾腾地靠近躺椅。

加根知道是奶奶。

老人家来到加根身边,一手扶着椅靠,一手摇动蒲扇,轻轻地拍打在孙儿身上。

蚊子被赶走了,扇子拍打在他身上,不痛也不痒,怪舒服的。

多么熟悉啊!儿时的王加根,夏夜躺在石板或者竹床上,奶奶总是坐在他身边,不停地扇着扇子,赶蚊子,送凉风,催他进入梦乡。

加根的眼睛湿润了,但他强忍哽咽,没有哭出声来。

第二天,他没有跟着父亲继母一起下地,而是在家里做卫生、清场、帮奶奶干一些老人家干不动的体力活儿。

恰逢晴天,他把奶奶的床单、被褥、蚊帐、棉衣全部清洗了,把床上发霉的稻草换了。和以往一样,为奶奶剪脚趾甲,修理搭板、便桶和衣柜。忙完这些,他又去双峰管理区买菜割肉,弄一些奶奶吃得动的菜肴。

白氏身板硬朗时,做饭的厨艺在王李村无人能比。贴锅蒸的小麦粑、劲道好的手擀面,都给加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想起来都口水直流。奶奶现在老了,和不动面了,更没有力气滚动那一米多长的擀面杖。现在做面食,多半是疙瘩汤,或者面籽羹。

加根准备为奶奶做刀削面。

他把面和成团之后,用菜刀一片片地往锅里削。

奶奶还没有见过用刀削面,觉得很神奇,夸孙儿能干。

削面煮好后,加根给奶奶盛了一大碗。

奶奶吃了几口,就笑得合不拢嘴,说刀削面就是好吃。有劲道,又吃得动,不像疙瘩汤和面籽羹,嚼在口里如泥巴。

到了下午,天热起来了,加根就变着法儿做冷饮。用淀粉、醋和白糖冲凉粉,奶奶喝下一碗后,夸这东西好,不用嚼,刺溜一下,就滑进去了,到了肚子里透心儿凉。吃过加根做的糖拌蕃茄,奶奶说汁水特别好喝,像桔子罐头……

听到奶奶的夸奖,看到奶奶吃得那么开心,加根特别有成就感。只是家里两个小孩哭闹,让他感到心烦。一会儿大的哭,一会儿小的闹。刚哄好了这个,另一个又开锣了。有时两个小孩同时哭号,吵得人就要发疯。加叶有时还知道说饿了、渴了或者哪儿不舒服,加花又不会讲话,只是扯起嗓子号啕,让老人家不知如何是好。

王加根耐着性子在家里呆了五天。

第六天,他必须走了。因为惦记着方红梅调动的事情,他想去孝天市教育局和花园区教育组看看情况。

奶奶听说孙儿要走,浑浊的眼里满是忧郁。

老人家把加根拉进卧房,从枕套里翻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里面是一些零角票,大概有两块钱的样子。奶奶把钱急急地塞给加根,叫他拿去用。又说,家里的小剪刀钝了,不好使,叫他下次回家时,买一把带回。

加根眼眶发热,鼻子发酸,喉咙里堵塞着哽咽,泪水像断线的珠子直往下掉。

他用颤抖的手接过零钱,骑上自行车赶到杨岗。跑了供销社和几家小商店,都没有小剪刀卖。就买了一斤红糖、一盒蛋糕、一瓶罐头和四个皮蛋,然后返回王李村。

他把这些东西交给奶奶时,老人家非常感动,口里虽然责备孙儿乱花钱,眼睛里却有了泪花。

加林带着复杂的心情与奶奶告别,骑车离开了王李村。

到花园镇后,直接前行花园区教育组,打听红梅的调令。

“哪有那么快?”刘福民没好气地回答,“教师调令一般都是八月份来,而且多半是八月中下旬。再说,你女朋友的调令也不可能发到我们这里,应该发到肖港区教育组。”

“那舒建新的调令来了没有呢?”

“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调令最起码要等到八月份。”

王加根说了声谢谢,失望地离开了。

回到牌坊中学,他才发现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手头没钱了。别说跑调动,这段日子过生活都成问题。

好在从王李村带回半袋子大米和一些新鲜蔬菜,可以应付一阵子。他必须靠这些东西和不到一元钱的现金,维持到十五号,等着领七个月份的工资。这段日子哪里也去不了,只能呆在学校里。他白天看书写文章,晚上到办公室看电视连续剧《血疑》。

这部从日本引进的电视连续剧眼下正在热播。大岛幸子和相良光夫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更是成了追星族们热捧的对象。方红梅曾不无骄傲地告诉王加根,方湾中学好多教师都说她长得像山口百惠。

八月二十二日是方红梅二十一岁生日。巧的是,这天下午她收到了期盼已久的调令。

接下来的几天,她和王加林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跑手续。毫不夸张地讲,他们两个人的腿都快跑断了。

先是拿着孝天市教育局下的调令和肖港区教育组开的证明,到肖港区政府开《行政介绍信》。再把《行政介绍信》送到市教育局人事股,领取《分工介绍信》。《分工介绍信》送到肖港区教育组后,又凭肖港区教育组开的《证明》,前往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到粮管所办理《粮油关系迁移证》,到银行办理《工资关系迁移证》。最后,把这三个迁移证和《分工介绍信》一起送到花园区教育组,手续才算基本跑完了。下一步,就是等候花园区教育组安排工作单位。

王加根已经向刘福民提出把方红梅分到牌坊中学的要求,但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刘福民说这事需要研究,一再强调,作好去陡山中学的思想准备。

方红梅知道情况后,满脸不高兴,嘟哝说:“要是把我分到陡山中学,我就不去上班,回方湾中学当代课教师。”

王加根知道她肯定不会这么做。这样讲,多半是在激将他,要他赶紧想办法,托人去说情。

能找谁呢?只有找牌坊中学领导,让丁胜安去教育组要人。

王加根对丁胜安说:“调我女朋友过来,就是为了解决两地分居问题,让两个人能够安心工作。好不容易把她调到花园区来了,又让她去陡山中学,两个人还是不在一起。这种调动又有什么意义?区教育组应该体谅我们的难处,多给教师一点儿人文关怀!”

丁胜安觉得加根讲的不无道理,拍着胸脯表态:“这事交给我。我去搞定刘福民。”

王加根很感动,承诺这件事情办成后,请学校领导喝酒。

丁胜安骑上自行车,满怀信心地去了花园区教育组。

几个小时后,他又耷拉着脑袋回来了,神情沮丧地说:“刘组长的意见,你们还没结婚,不存在两地分居问题。他还是坚持让小方去陡山中学,说陡山中学师资力量薄弱。等你们将来结婚了,教育组再考虑把你们调到一起。”

方红梅听到此,如泄气的皮球,一脸悲观失望。

王加根先是眉头紧锁,后来脑子里灵光一现,表现得非常兴奋。

他追问丁胜安:“刘福民的意思是说,只有我和小方结婚了,就能够把她安排到牌坊中学?”

丁胜安回答:“就是这么个意思。”

“行!我马上去找刘福民。只要他刘组长说话算数,小方肯定能分到牌坊中学。”王加根胸有成竹地这样讲,显得特别有把握。

结婚的标志是什么?怎样才算结了婚?结婚并不是看有没有举行婚礼,而是看领没领取结婚证。他和方红梅已经领了结婚证,自然就是名正言顺的夫妻。法律上对此有明文规定。

第二天,王加根揣着《婚姻证明书》,去花园区教育组据理力争。

刘福民理屈词穷,找不到其他借口,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