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早饭,马军就钻进卧室,关起门来抽烟。
白素珍清场洗碗筷,收拾完之后,叫马颖和她一起上街。
马颖答应着,把停放在客厅的自行车推出门,再拎起斜杠往楼下搬。这辆自行车是家里买给她上学用的。因为刚买不久,价格又不便宜,晚上不敢放在楼道,怕被别人偷走。因此她每天在学校里上完晚自习,骑车回到家里,都得把自行车从一楼搬到三楼,推进家里。第二天早上,再把自行车从家里搬到楼下。麻烦死了!有时因为太累,她实在不想搬,就故意把自行车停放在一楼的楼道。白素珍或者老马发现了,又帮她把自行车搬回家。不过,每帮她搬一次车,就免不了要说她一回,唠叨好半天。烦死人!为了避免挨教训,她还是自觉地把自行车搬上搬下。
白素珍见马颖搬自行车下楼,嘱咐小女儿小心些,别摔着了。她拎起买菜的竹篮子,又找了条蛇皮袋塞在里面,从茶几上拿起自行车钥匙,跟着往外走。临出门时,又想起什么,回转身对里屋喊道:“马军,呆会儿你去把蛋糕取回来。”
“知道了。”正在吞云吐雾的马军应了一声。
白素珍这才紧撵着小女儿往楼下走。下到一楼后,她弯腰开锁,从门洞里把旧自行车推出来。
母女俩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直奔干休所大门方向。
今天是老马六十岁生日,她们准备去农贸市场采买,筹办一顿丰盛的午饭,为老马祝寿。家里人过生日通常比较简单,做饭时加两个菜,买个蛋糕就行了。这次不一样,老马进入花甲之年,是可贺可喜的事情,必须隆重地庆祝一下。
一个月前,白素珍就分别给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子女写信,告诉他们八月十二日是老马六十岁生日,希望他们能够回保定,为父亲祝寿。到目前为止,只有王加根回了信。说银行八月十日正式挂牌,事情比较多,时间上冲突,不好请假,来不了保定。马杰和加枝至今没有回信,也没有来电话。马杰还是两年前回过保定。也就是马军准备去部队当兵时,老马在军人俱乐部失足摔伤,马杰回保定探望过一次。尔后他就隐身了,如同从人间蒸发。加枝与家里断绝联系的时间就更长了。
几个月前,白素珍实在难以忍受思念女儿的折磨,试着往美国写了一封长信,结果信又原封不动地退回来了。自那以后,她就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整个人都蔫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情绪低落,浑身酸软无力,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老马见她这个样子,心里万分难受,又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只要不上班,他就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老伴儿。即使没话说,也坐在老伴儿身边,陪着她流泪。老马去税务局看门时,在家里陪伴白素珍的,就只有他们的小女儿。
马颖今年十五岁,长成了一个大姑娘。这丫头读书依然没开窍,初中念得很吃力。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情商还是挺高。只要看到妈妈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或者躺在床上伤心,她就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妈妈。劝妈妈吃东西,叫妈妈出门走走,到外面散步解闷儿。听过妈妈讲年轻时的经历,得知加枝是被王厚义□□播下的种子,她大惊失色地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去控告他?”
白素珍回答:“妈妈那时和你现在一般大。年龄小,又在农村,不敢把这事张扬出去。怕丑啊!”
“既然大姐不是你自愿怀上的,你为什么要留着她?为什么要养活她?”马颖又问。
“傻孩子!那时妈妈还是个没结婚的姑娘伢,怎么好意思去打胎啊?”白素珍长叹一口气,“更何况,你大姐也是无辜的。十月怀胎把她生下来,我可怜她,同情她,害怕她长大以后像我一样受人欺负,就坚持把她带在身边,抚养她,保护她,一直供养到她大学毕业。可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她恩将仇报,接替她生父继续来折磨我。我实在是太傻了!”
“你不是傻,是善良。”马颖为妈妈的遭遇感到不平,懂事地说,“妈妈,你不要再折磨自己。还有我呢!我以后会好好孝敬你的。”
小女儿乖巧的话语,让白素珍得到些许安慰,心情好了许多。不过,这并不能减轻她对加枝的思念,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波动。
寄往美国的信为什么会被退回来?是加枝拒收?还是加枝出了什么意外?抑或是他们搬家了住址有变化?这些猜想萦绕在白素珍的大脑里,让她时而痛苦,时而担忧,时而怨恨,时而悲伤,时而又心存侥幸。为了转移注意力,到了晚上,她就和老马一起去楼上刘管理员家里打麻将。要是赶上老马上夜班,她就去刘管理员家里聊天。
眼看就快到老马六十岁生日,白素珍突发奇想:能不能借为老马举办六十大寿庆典的名义,把儿女们招回家里?虽然她与子女之间疙疙瘩瘩,但老马与孩子们的关系还不错。再说,六十岁生日是大庆,孩子们总不至于连这点儿人情都不讲吧?
“回不回是他们的事,通不通知是我的事。我一个一个地发邀请,看他们还有没有良心!”白素珍抱着这种赌气心理,分别给马杰、加枝和加根写了信,又郑重其事地当面通知马红和马军。
马军昨天去蛋糕店订了一个生日蛋糕,又买了两瓶刘伶醉精装白酒,总共花了四十多块钱。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还是第一次对家人如此大方。从部队退役后,他找工作一直不顺利,后来还是老马去求税务局刘局长,把他安排在税务所当临时工。今年七月份,马军收到了向阳精密机械厂的录用通知书,到这家大型国营企业上了班。找工作的事情,总算有了圆满的结局。
不过,白素珍对马军还是横看竖看不顺眼。二十三岁的的大小伙子,生活完全没规律。没志向,没抱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计划,也看不到一点儿生气。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不是睡懒觉,就是看电视,或者陪女朋友玩儿。从不主动整理房间,不做卫生,叫他饭后洗个碗,也是应付差事。碗没洗干净不说,灶台、锅盖、碗柜从来不抹一下……白素珍既生气,又心灰意冷。她觉得,应该让马军去外面租房子住,放手让他独立生活。如果不给他压力,他就会更加散慢和懒惰。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给老马灌输些观点,但老马总是默不作声,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表现得比较暧昧。
有一天,白素珍和老马在刘管理员家里打完麻将回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钟,马军居然还没睡,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嘴里叼着香烟,香滋滋地抽着,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茶几上的烟灰缸里,烟头就有七八颗。见此情景,老马有点儿不高兴,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黑着脸进厨房烧热水,洗脸洗脚洗屁股,闷闷不乐地进卧房睡觉。
白素珍冲进卧房,气呼呼地质问:“你前几天还在我面前叨叨,说马军一边看电视一边抽烟,把电视屏幕都熏黑了。今天他又在客厅里抽烟,你怎么连屁都不放一个?”
老马只好从床上爬起来,趿上拖鞋,准备到客厅教训马军。卧房的门打开后,发现客厅里没有灯光,马军已经回房间休息了。
“当父亲的,不敢当面教训儿子,只会在背后叨叨,有屁用!”白素珍不依不饶地发泄着不满。
“别生气了。下次他在客厅里抽烟,我一定说他!”老马陪着笑脸作保证。
“下次下次,你说过多少次下次了?”白素珍反问道。
她借题发挥,列举了好多老马纵容马军、姑息养奸的事例。
老马听后,默不作声,最后竟然伤心地抹起了眼泪。
白素珍见此,心又软了。每回都是这样,她一生气,老马就伤心,然后她也伤心,两人啼哭,彼此折磨,毫无益处。她知道,老马是个忠厚人,老实本分,头脑简单,胆小怕事。想让他把一切问题都处理得合情合理,让人满意,有点儿勉为其难,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老马六十周岁大寿,无论在外地的子女们回不回,白素珍都准备隆重地庆祝一下。她带着小女儿在农贸市场转了好半天,鸡鸭鱼肉买全了,又买了些时令蔬菜,就打道回府。
马军取回了生日蛋糕,又按照白素珍的吩咐,帮忙打理蔬菜。在家的三人一起动手,洗的洗,挑的挑,拣的拣,削的削,剥的剥,切的切,剖的剖,忙得不不亦乐乎。
十一点钟动火,抽油烟机呼呼地转了起来。白素珍亲自掌勺,炒炸煎煮炖,屋子里很快就飘散着菜的香味。
没一会儿,马红和张国强来了。马红提着两瓶刘伶醉白酒,张国强拎着装有烧鸡、猪脚和水果的大尼龙网兜。东西放下后,两人又走进厨房,吵嚷着要帮忙做菜。
白素珍笑着阻止:“菜都准备得差不多了,我一个人弄就行了,不需要帮忙,你们去客厅里看电视。等老寿星一回来,就开餐。”
听她这么讲,马红夫妻俩就退回到客厅。
白素珍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默默地炒菜,脑子里却在想着外地的子女。三封信她是同时寄出的,只有加根一个人回信说不来。加枝和马杰既没回信,也没任何表示。想到这一点,她着实生气。对加根,也不满意。虽然老马没有抚养他,但这些年对他还是很不错的。欣欣来保定那段日子,老马待她比亲孙女还要亲……就算你人不来,多少也应该意思意思嘛!现在倒好,六个子女中,花钱给老马祝寿的,只有马红和马军。她的三个亲生子女——加枝、加根和马颖什么表示都没有。这让她有点儿难堪。正这样胡思乱想时,听见了老马的声音。
客厅里的子女们都站起身,争相祝他生日快乐。
“谢谢!谢谢!”老马喜笑颜开,扬了扬手里的一张汇款单,告诉白素珍,“加根寄钱来了,给我的生日贺礼。”
白素珍双手在围裙上揩了揩,接过汇款单一看,两百元!于是脸上也浮现出笑容,高兴得眼眶都湿润了。到底是我心爱的儿子啊!你让妈妈脸上增添了光彩,妈妈从内心里感激你。她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儿子聪明、善良、会处事;惭愧的是,她刚才还在心里埋怨和责备儿子呢。有了王加根的这张汇款单,白素珍的腰杆子硬了许多,说话的底气也足了。在接下来的点蜡烛、唱生日歌、分吃蛋糕和举杯发表祝词的各个环节中,她表现得特别活跃。
接下来的几天,如果碰到邻居或同事,谈起老马的六十岁生日庆典,她总会骄傲地说:“我湖北的儿子给他爸寄了两百块钱贺礼!”
这天下午,白素珍在家里和面蒸馒头,突然听到窗外传来马军喊她的声音。她走上阳台,看见马军推着自行车站在楼下,望着她喊道:“妈,大姐来信了!您到门房来取吧。我要上班,来不及送上来。”
加枝来信了?白素珍心怦怦直跳,呼吸都有点儿困难了。她什么也没想,就从阳台回到客厅,从客厅冲出大门,蹬蹬蹬地下楼。到二楼时,听到家里的大门“哐”地一声关上了,这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她快速下楼,冲出门洞,大声喊道:“马军,你先别走!我忘带钥匙了,呆会儿进不了家。”
已经骑到车上的马军只好翻身下车,调转车头,从裤腰带上取下钥匙,交给妈妈,嘴里不满地叨叨:“还不如我直接把信送到楼上呢!”
白素珍没理会他,从门卫手里接过加枝的来信,就赶紧回家。开门进屋后,从阳台上把钥匙扔给马军。然后,攒着那封日思夜想、盼望已久的来信回到客厅。她的心跳愈发加快,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想看信,又不敢拆开。两年多没收到加枝的信,她怕信里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又担心加枝在信里气她。她瞟了一眼面盆里和了一半的面团,决定先把面和完,让情绪稳定下来再看信。于是,她把信放在茶几上,继续和面。一边和面,一边猜测加枝会在信里说些什么。
面和好后,她进厨房洗了洗手,然后在沙发上坐下来,忐忑不安地拆开了那封信。
首先见到的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女儿家的全家福,四个人坐在一起吃饭;另一张是两个外孙跳舞时的合影。白素珍手里拿着照片,激动得热泪盈眶,目不转睛地看了好半天。最后,才把信封里的信纸抽出来,小心翼翼地展开。
“爸爸妈妈,你们好!当你们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也许已经在北京了……”
看过第一句,她就心潮澎湃,浑身颤抖起来。
“啊!加枝回国了!我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没有白养这个女儿!我的乖乖。”她所有的怨恨和不满,瞬间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想到女儿可能随时回家,她又有点儿手足无措,不知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加枝回家后住哪儿?这是她首当其冲必须考虑的问题。
家里共三间房:他们老两口一间,马军一间,马颖一间。总不能让加枝在客厅里睡沙发吧!最简单的办法,是让加枝和马颖住一个房间里,两人共睡一张床,但这样安排估计有难度。加枝和马颖都不会乐意。
加枝来信讲,她有可能一个人回国,也有可能带着儿子豆豆。无论是她一个人回,还是母子两个回,都必须安排一间单独的卧室。既然这样,就只能做马军的工作,让他睡一段时间沙发,腾出房间给他大姐。白素珍把这一想法告诉马军时,马军爽快地答应了。
住的问题有了方案,再考虑弄些什么东西给加枝吃。
白素珍知道,加枝喜欢吃她做的糖醋鲤鱼和红烧排骨。部队干休所正好分了一条五斤多重的大鲤鱼,她就把这条鲤鱼打理好,放在冰箱里冷冻着。然后到街上去买了八斤猪排骨,同样放在冰箱里冷藏起来。水果也是加枝的最爱。平时买水果,她总是挑便宜的,经常等到别人卖到所剩无几时,提出包圆儿的要求,争取最优惠的价格。而这次,她专门挑最好最贵的水果,买了十八斤红富士苹果和六斤紫葡萄。这让那些熟悉她的水果摊贩儿惊诧不已。
吃的东西采购得差不多了,她就开始做卫生,跟过年一样,把家里旮旮旯旯打扫得干干净净。与七年前加枝出国时相比,家里添置了电冰箱,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电,其他没什么变化。笨重的木家具占据着家里大部分空间,到处挤得满满当当,没办法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她只是清理搁在家具上的杂物,打扫灰尘,显得整洁一些。
接下来就是等待。
从北京坐火车到保定,只要两个多钟头,而且车次多。收到加枝来信的那天,她以为加枝会当天回,从下午一直等到深夜十二点,却等了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