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答:“你看大佬的标注:飞鹰-2内部装备有新型探测器,可记录某个物体的振动模式,或根据物体部分推算出其特殊振动模式……”
“新的问题来了,什么是振动模式?”
“……根据弦理论来看,是不是弦的振动模式?”
以“振动模式”这个词汇为中心,交流站瞬间多出了几千条评论,他们猜测、而又无法得知谜底。
“……不同的弦振动模式产生不同的粒子,但根据实验来看,不同的物体也会在空间场上产生不同的振动模式,或许可以根据振动模式的差异,来寻找不同的资源物……”
绿眸的少年面容稚嫩,看上去不超过十五岁,但面对观众席中几位声名卓著的教授时,却泰然自若地在他们面前流利地进行讲解。
此时的他无法预知到未来,不知道他因此而遇到的灾难,更无法得知,他将在另一个世界完成他的作品。
无数智脑捕捉到主人的意识波动,迅速展开光屏搜索“物体振动模式”,然而却只能无功而返。
确认搜索为空后,智脑自动跳转回到简知宁的设计图上,散落为数个部分的机甲在页面中心悬浮,并缓缓转动,全方位展示着它们的结构与材质。
GR型泡沫星铁包围着机甲边缘,作品标注解释道:“利用星铁特质,可将拆分后的机甲重新连接、并应用于普通机甲上。”
乐源来不及查看评价,目不转睛地翻看着评论。
“振动模式或许是作者提出的新概念,但这个作品的重点并不在此,这是一种新的机甲模式,作者首次提出将‘机甲概念’应用于‘机甲’上,并组合出不同的效果。”
“他不能将两种功能进行合并到一台机甲上吗?这样的话还用得着给机甲穿外装甲?”
不能。
为了保证检测仪核心与外界隔离,有一层金属膜在它的外部包裹,将它与外界分隔。但缺点是,它有概率导致机甲内部仪器失灵,为避免机甲驾驶过程中出现障碍,简知宁利用磁悬浮将外装甲控制在机甲周围,如此避免机甲失灵、提高扫描检测准确率。
这部分注解出现在智脑上,有人评论道:“机甲外装甲,这可以算是新的机甲类型了,作者为什么不发电子期刊申请,而是发表到这种网站上?”
这条评论石沉大海。
申请开启机甲新序列、与发布文章都是高等居民所享有的权利,作为边缘居民,简知宁显然不具备这种资格。
设计图纸仍在光屏上展示,交流站的浏览量众多,这张图纸不知是否已经出现在联邦机甲设计师协会的智脑上。
乐源感慨一句,关闭交流站页面,点开两人的通讯。
简知宁一共向他发去了三张图纸批注、与长达一千字的总结,他的评价并没有带很多个人感情色彩,只是在最后三段的批注中,他的批评依然让乐源愣了愣。
上课时老师只教他们要按照课本上的方式设计机甲,原来是考虑了战斗方式与驾驶员方面的影响?
乐源细细看完批注,蹭地从床上爬起,直冲向隔壁拍门,并疯狂发送来访申请:“老杨!别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