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名字还叫做张君宝的张三丰最终未依郭襄所言去襄阳投靠她的父母,而是选择在离襄阳城不远的武当山上自立门户,自是想好好干一番事业的。
而他的这番事业也委实了得,竟然领悟了以柔克刚的至理,开创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自己也成为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张三丰深谙此理,于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格外费心费力,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一定要寻找心术悟性俱佳的弟子,直到七十岁,才收了宋远桥做首徒。此后收的几个弟子,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等,无不是心术悟性俱佳者。七名弟子联袂行走江湖,行侠仗义,是以武当派不过成立几十年,却足以和少林等门派鼎足而立,共称为名门正派。
武当七侠之中,宋远桥主持门派事务多年,江湖威望最盛,也算是不错的未来掌门候选人。但张三丰在九十五岁寿辰时说张翠山悟性最好,原本盼着他继承自己衣钵,却让七侠中悟性第二好的俞莲舟有了几丝指望。纵使俞莲舟自己一心精研武功,未以争夺未来掌门人为头等大事,但他一系的徒弟们却不这么想。
直至悟性最高的张翠山从冰火岛归来,在张三丰百岁大寿那天上演了人间惨剧,原本和张翠山交好的殷梨亭、莫声谷便彻底投入了俞莲舟阵营,和宋远桥、俞岱岩、张松溪三人隐隐分庭抗礼。
宋远桥的优势无疑在于门派首徒的地位、主持门派事务多年的历练以及生了个好儿子宋青书。宋青书年纪轻轻,却已武功非凡,在江湖上“玉面孟尝”也是响当当的好大名号。而俞莲舟一方,优势在于武功、悟性,以及——他虽然没有娶妻生子,却把张翠山的独子、悟性超高的张无忌收为弟子。
在这种情况下,张无忌想明哲保身、两面不得罪、不卷入纷争之中,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无奇遇的正常发展模式下,内家功夫的深厚程度和习武年龄基本上是正比关系。因此同为武当第三代的优秀弟子,宋青书的悟性略逊于张无忌,但是内功却要深厚许多。至于人情练达、机灵善言,若是张无忌有宋青书一半机敏,他也不至于在回到中原第一天就说出“义父没有死”诸如此类的话,连累父母惨死了。
就连张三丰那么偏爱张无忌的人,也只能黯然说出“无忌仁厚老实,随和豁达”的话,但是任谁都明白,一个太过随和没有主见的人,绝不是一流的掌舵人,尤其是对于武当这个新兴门派来说。
是以张无忌在武当山过的异常苦闷,而这种苦闷被人精范遥看出来之后,赵敏便略施小计令张无忌得到了这个下山历练的机会。
自然,以张三丰对张无忌的偏爱,十几岁的少年初次下山当然不会孤身仗剑行走江湖。出于友爱的考虑,他命宋青书和张无忌同行,还特地叮嘱了“不要让无忌和鞑子郡主太过亲密,免得惹出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