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皇帝侧着头想了一想,“前些日子,张阁老上书说要开太子经筵,咱觉得皇儿年岁太小了,一辈子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就这么几年,想着让你再轻松一阵子,以后有一辈子为难的事情等着呢。不想你倒是先对习武有了兴趣。”
“太子经筵?”
隆庆皇帝爱怜地摸摸小太子的总角,“就是让你出阁读书。”
“我愿意,父皇,让我出阁读书吧。可是,我也想习武,最想习武!”
“哦?难不成大明还要再出一个马上皇帝。不怕吃苦?”
“怕!先吃着,到时候再说!”
“哈哈哈!吾家轩辕子,甚有气魄!”
不过一刻钟,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孟冲就回来了,朱翊钧知道事情已经办妥。隆庆皇帝见孟冲脸色有异,行为也不似平日镇定,不由问道:“你这怪狗才,做什么跌里跌斜的?”
“回皇爷爷的话,前廷打起来了!”
隆庆皇帝不由得吃了一惊,大明朝的文官都甚是有个性,经常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说实在,隆庆皇帝遇上他们,心里也要怵三分,听了这话,不由得先细细思索了一下,这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养病,也没有做什么不合常理之事,半晌也不得头绪,不由得心惊胆战问道:“怎么?是前廷又有人来叩阍么?还是左顺门又发生了斗殴?”
隆庆皇帝这话问得很让人开眼,但是,这真是大明王朝的传统剧幕了。明朝文臣一向‘武德充沛’,一旦皇帝有哪里做得不好,臣民就会亲自向皇帝申诉,就是叩阍。
‘凡吏民冤抑诣阙自诉者,曰叩阍。’
至于左顺门斗殴,那就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这精彩剧情一共发生了两回,第一回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在土木堡惨败、明英宗被俘五天之后,暂摄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在午门左顺门召开了一次群臣议事会,群臣认为土木堡惨败要归咎于奸宦王振和他的党羽,既然王振已死,众大臣群情激奋,在左顺门将王振的三个同党一顿海揍,乱拳打死了老师傅。
有道是,他们既然丢了祖宗的江山社稷,那就送他们去见了列祖列宗。那时国朝飘零,三个人说打死就打死了,法不责众,朱祁钰有什么办法,也就只能认了。此后左顺门就变成了一个文臣心中的圣地,每逢朝中出个把小人,就有人在这里参拜、呵骂、斗殴,说白了,就是个打死人不偿命的地方,那是祖宗成法、循前例不予追究!
那第二回就是世庙嘉靖皇帝登基后,因为大礼仪事件,当时三朝老臣内阁首辅杨廷和致仕,嘉靖帝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杨廷和有个才华横溢的状元儿子杨慎,纠集一帮人在左顺门,意图打死当年支持嘉靖皇帝的辅臣桂萼,这就有些过分了。正统年间,是大臣打死太监,多少也算是文臣和内监的权利争夺,而且太监们的过错巨大,自前线葬送了二十万精壮,几乎要灭国,当时群情激奋,众人无法追究皇帝,只能追究秉持皇帝意志的内监了。
可是杨慎这次是文臣与文臣之间的斗争,身为高干子弟的杨慎先不讲规矩,政治斗争就要用政治手段,手段比不过别人就要认输、再图后续。像他这样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什么流氓打法!杨家父子这是在威慑皇权,践踏皇帝权威来自抬身价,杨廷和眼光毒辣,先一步洞彻了嘉靖皇帝的心机手腕,果断退了,留了个体面。杨慎是当衙内时间长了,失了臣子基本的恭顺之心。
若以今人之立场,揣摩杨慎当时心境,该是这样的:小皇帝都是我父亲挑选的,要不是我杨家,你哪里有皇位继承,这刚登上皇位就翻脸不认人,小小年纪能有多少本事,我的状元是自己勤学考出来的,你的皇帝是我父亲送你的,你会做个屁皇帝,你有什么才学能统御群臣?我杨家能把你扶上皇位也能把你拉下来。
当然,现在已不知当年杨慎心中是否暗暗存此念想,可是他的行为的的确确是在对抗皇帝,在与皇帝争夺祖宗家法的解释权,无论他的事实是否正义,他的流程是不正义的,最终落得被流放,也是理所当然。
这些大臣们在左顺门没有堵到桂萼,被桂萼逃走,于是杨慎纠集文臣二百多人在左顺门向皇帝示威。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才十八岁的嘉靖皇帝被气得发抖,再三派人劝说,不但无用,杨慎又领着一百多人到左顺门撼门大哭,嘉靖皇帝初登大位,要是这个时候怂了,以后这个皇帝怎么做?他哪里受得了这个,给脸不要脸,世庙如悍虎一样,干!派了锦衣卫,开始了大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打死十几人,打伤一百多,从此后嘉靖一朝,君不知臣、臣不知君、遗祸无穷。
隆庆皇帝想起这精彩纷呈的一幕幕往事,就心惊肉跳,皇考能做到的事情,他可不行,要是真有这样的事情,也只好求助自己的老师高拱了,“高先生,有人欺负朕,你管不管?”
隆庆皇帝一头想着一头唉声叹气。
孟冲忙拿手一拍自己的额头,赔着小心说:“怪奴婢没说清楚,不是叩阍,也不是伏阙,是内阁殷阁老和高阁老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