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路公交车上,尚回独自坐在车里最后一排的角落。
窗外的景色从他的眼前飞驰而过。
他昨天又梦到了那个梦:一个老屋的土炕上坐着一个满脸皱褶的年迈的老太太在笑着对他说着什么。
只不过这次,相比之前这个梦中的故事有了一些进展。老太太拉着他的手,“尚回,尚回……”一声声的叫着他的名字。
“太奶奶,太奶奶,您到底要对我说什么呀?”,尚回十分好奇的看着太奶奶的脸,太奶奶脸上的褶皱让尚回觉得十分怪异。
老人脸上的皱纹就像时间的刀一样“刷刷刷”几下,就砍去了青春。但让他更觉得奇怪的是,太奶奶没有下过床。换句话说,尚回并没有看见过那么大年纪的老人走路。同时,尚回更关心的是太奶奶上厕所怎么办?她的腿由于长期不走路会不会肌肉萎缩?萎缩了还能恢复吗?等等这一类问题。
尚回家里的老宅子地处回城周围的栲栳村。然而,栲栳村所地处的回城县是市里唯一的山区县,同时也是全国三大果树产区中唯一符合果树生产最适宜区七项指标的县份。适合果树生长的地方往往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劳动人民也都朴实善良。可与此同时,弊端也随之展现。经济的不发达,往往也导致了居住在这种地区人们思想的落后以及消息新闻传递的滞后。
回城所在的地方地貌复杂,地形破碎。
山路也自然崎岖,从回城到栲栳村并没有直达到村口的公交车,606路车的终点站到了后,尚回还需要走一段极长的路才能到达村子。
尚回想在车上休息片刻,不知不觉却又睡着了过去。
随着车身的一个颠簸,尚回醒来,恰好车行驶到了终点站。
他一个人朦朦胧胧地下了车,正对着他的是一条笔直而平坦的水泥路。在这条道路两边少量的麦子地里,麦子长得郁郁葱葱十分茂密。
尚回心说:完了,这下周围没人自己也无法打听栲栳村位置,就更不知道该怎么过去了。他想到了这里,依稀看到了远处有个身影朝他过来,越来越近。
尚回想看看远处的人是谁?他一个人站在原地。
慢慢的,有两个看似像农民伯伯的人头上戴着遮阳的草帽骑着自行车路过了尚回身边。
尚回连忙反应过来,向两位农民伯伯方向跑去。他现在急需打听一下现在这去往栲栳村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而不是看着这两个人远去。
“老伯!前面的老伯呦!您骑慢点,慢一点啊”,尚回在后面大喊。
已经距离尚回有一段距离的两位老伯闻声,几乎同时刹住自行车车闸。他们两个都一只脚撑着地,一只脚还踩着脚踏板。他们的头也在同一时间向后方的尚回望去,几乎同时开口:“娃儿,你有撒子事情么?”
尚回看到老伯们停下,又朝自己扭过头来问,十分欣喜。
尚回想:自己终于可以问清楚路该怎么走了。就算他不能问清栲栳村所在,也可以知道一些关于这里的信息。
然而,当这两位看似像农民老伯的人望向尚回的时候,尚回心里却一阵哆嗦。
这两个老伯竟然长得一模一样!
要说纯粹的样貌上的相似就算了,双胞胎很常见。可他们的动作、说话的嘴型声音竟然也一模一样!就像是……就像是用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一样!
两个人同时说一句话的可能性很多,比如:之前还没放暑假时,尚回班里每天上早读的时候,班里的所有同学都被要求在同一时间读同一篇文章。老师还要求声音必须读齐。于是最后,当所有同学读书都在同一个频率的时候,你可以听见有频率的“嗡嗡”声,就是那种因为人多声音重合在了一起,可又由于每个人音色上的不同所产生的叠加声。
此时此刻,尚回一边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另一边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硬着头皮说:“两位老伯,您知道栲铑村怎么走吗?”
这两个农民老伯相互望了一眼,又扭头同时道:“什么两位老伯?!我就一个人!!!”。
尚回彻底懵逼了。卧槽!感情你俩挑战我智商呢?尚回此刻内心里只有一种“你他妈在逗我”的感觉。他突然想起自己原来看过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被雷电打了之后与自己所认为的世界永远差了30厘米距离,而这个主人公永远不可能超越自己与实体物品这个距离。他只能计量好周围物品与他的实际距离,再以30厘米为单位测量好他该活动的位置,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他在想:难道这个老伯也被雷电打过?
“行,行,行,您说什么就是什么。能不能麻烦您告诉我路该怎么走啊?”尚回说完咬了咬牙,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所有神经都绷紧了,他心说:我特么真是闲的蛋疼没事找事,早知道宁愿自己一个人闷头乱走也绝不问这神经病的路了。
“从这条路直走,前面有一个土坡。你从坡上上去,继续直走到一颗李子树跟前,左拐有一条沟。穿过那条山沟,就差不多到了。”老伯说完一笑,骑车远去了。
尚回十分怀疑老伯的可信程度,但想了想当下情况,看了看周围。也确实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便只好听信了老伯,沿着这条路向前走去。
尚回走在路上,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想起奶奶,想起原来他缠着奶奶给他讲的故事。
故事二: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