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在白家后院的一处明堂,可容纳十几名学生,陈设十分雅致讲究,比盖兮的槐林书院气派多了。
教书的先生是一名被罢官的文人,看起来只有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叫做谢漱石,据说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才子,因为得罪了权贵,所以被罢了官。
谢家是没落的士族,到了谢漱石这一代,家境已经十分普通了,再加上有个妹妹需要抚养,一向心高气傲的谢漱石这才被丰厚的薪水打动,来教白家这个不成器的二世祖。
白员外还允许府中小姐们也来旁听,与男生隔了一个屏风,只有谢先生能到屏风另一面,男女生之间不得串动。不过,女生之中学得最好的,还是跟随谢漱石来白府暂住的妹妹,谢漱玉。
谢先生做完自我介绍,也让在场的学生说一下之前读过什么书。
除了徐衍、谢漱玉读过《论语》、《孟子》、《诗经》、《孝经》,其余学生只读过蒙书和文抄。盖兮便回答自己读书情况和徐衍差不多。
于是谢先生宣布说从《孝经》讲起。
这对于盖兮自然很简单,盖兮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课,有时候无聊了就临摹字帖,谢漱石看在眼里,并未出言责备。
因为裴家祖上出过武将,所以白老爷还安排了习武。
上午学文两个时辰,下午习武两个时辰。
下午的陆教习也曾是镖师,因一次任务中受伤,投奔了白员外。下午习武自然没有女生在场。
陆教习从跑步,扎马步,学习基础拳法练起。林默渊的身躯底子一般,刚开始的时候,盖兮还真有点不适应,后来才慢慢好了。
白璋刚开始还新鲜了两天,后来就开始告病,然后又被白员外打了一顿,才又开始乖乖上课。但是总是时不时请假,肚子疼、头疼、腰疼、腿疼,似乎就没有好的时候。
一个月后,盖兮如愿支取了薪水,趁着公休去当铺赎回了林默渊的家传玉佩。
盖兮想着签了一年半的合同,等明年秋天无论白公子能不能考上州试,自己就辞职。到时候一年半可以攒下三十多两银子,这样就可以买那几种珍贵的药材救王小娥,然后就可以还王猎户恩情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第二年,白璋公子勉强跟着家塾学完了《孝经》、《论语》、《孟子》、《诗经》,但是学生层次不同,谢先生实在教不下去《易经》、《尚书》、《春秋》这些书籍,只是私下借给徐衍和林默渊几本相关书籍,让其好好研读。临近秋闱,谢先生开始教授诗词和应用文。
私塾每次测试,不是徐衍就是谢漱玉拔得头筹,林默渊稳居第三。然而谢漱石却感觉很奇怪,这个孩子经常是前面的题都回答的见解深刻、独到,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推陈出新,却总是答不上来最后一道题。
谢漱石扪心自问,林默渊回答的水平比自己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写字遒劲隽秀、作诗清新脱俗、文采斐然,实在是一块良玉。而且上课时还一直老神在在,漫不经心的样子,难不成这孩子是个天才?
谢漱石早已打听过,林默渊父亲当时也是读书人,但是父母在十年前就去世了。就算家学渊源,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学过多少东西?
唐朝科举分科考试主要分为以下常科与制科。
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包括明经(经义)、进士、秀才、俊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学)、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谢漱石思量着,徐衍学习扎实、适合明经,林默渊才情横溢、适合进士。而白璋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天赋,可以考个明算。贾椿字虽然不及林默渊,但是也是同辈中的佼佼者,可以考个明字。但是吴晨、郝铭、赵思等人,考不考得上确实不好说。
而制科通常由皇帝特别下诏举行,名目繁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制科的考试内容通常比较特殊,旨在选拔具有特殊才能或见解的人才,所以不在考虑之列。
谢漱石每月薪资实在是丰厚,白家对自己的妹妹都如同自家女儿的待遇,因此谢漱石觉得必须负起责任来。于是挨个找学生们谈心,聊秋闱报名的事情。白璋、贾椿、徐衍等人对于先生的建议,欣然接受,谢漱石最后一个才找到林默渊。
“回先生,我不打算报名秋闱考试。”林默渊礼貌地拒绝。